黨建展廳作為傳播黨的理論、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其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和傳播廣度。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巧妙地將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打造既有政治高度又具地方特色的黨建展廳,成為當前展館設計領域的重要課題。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要在深刻理解兩種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創新的設計語言,實現政治性與藝術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使黨建展廳真正成為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精神家園。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和崇高的精神價值。地域文化則是特定地理區域在歷史長河中積淀形成的獨特文化形態,反映著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將二者融合設計,首先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歷史交匯點。幾乎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紅色記憶和革命故事,這些地方化的紅色資源是融合設計最堅實的基礎。以井岡山為例,這里的紅色文化深深植根于羅霄山脈的地域特征中,當地客家建筑風格的革命舊址、采用竹木制作的革命用具、充滿山野氣息的革命歌謠,都是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自然融合的典范。設計團隊需要系統梳理地方黨史,從早期黨組織活動、重要歷史事件、典型人物事跡中提取那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紅色元素,如方言版的革命傳單、融入地方工藝的革命宣傳品、帶有地域特征的革命文物等。這些真實的歷史素材經過專業化的策展設計,能夠生動展現紅色基因如何在特定地域環境中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過程,從而增強展覽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空間設計層面,可以借鑒地域建筑特色來構建紅色文化展示的物理載體。我國地域建筑形式豐富多彩,這些傳統空間語言本身就承載著文化記憶。江南地區的黨建展廳可以借鑒園林藝術的造園手法,通過曲折有致的參觀流線象征革命道路的曲折前行,運用借景手法將紅色主題與地方景觀融為一體;西北地區的展廳則可以運用窯洞的拱形元素,營造出革命圣地的莊嚴氛圍;濱海城市的展廳可以提取漁網、船帆等意象,隱喻黨領導人民乘風破浪的奮斗歷程。某少數民族自治州的黨建展廳采用干欄式建筑結構,將黨史內容分層展示,底層陳列解放前各族群眾受壓迫的實物證據,上層展示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空間敘事的力量不言而喻。材質選擇上也應注重地方性,優先使用本土建材如青磚、紅石、原木等,這些材料本身就講述著地域與革命的故事。當年延安窯洞的土黃色調、井岡山竹木的天然紋理、太行山石的粗獷質感,都可以轉化為現代展廳的設計語言,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紅色精神與土地的血肉聯系。
展示內容的編排上,要善于發現和突出紅色歷史中的地域細節。宏觀的革命敘事需要微觀的地方故事來充實,才能避免概念化和空洞化。可以重點挖掘以下幾類素材:地方黨組織初創時期的艱難歷程,如第一個黨支部在何種地方環境下秘密成立;當地群眾支援革命的獨特方式,如蘇區婦女用地方傳統刺繡技藝制作紅軍軍旗;革命前輩在該地區留下的生活痕跡,如鄧小平在百色起義期間學會的當地山歌;解放后黨的政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產生的創新實踐,如安徽小崗村的土地承包改革。某革命老區的黨建展廳專門設立"鄉音傳情"展區,收集整理當地百姓用方言傳唱的紅色歌謠,并制作成互動音頻裝置,參觀者按下不同區域的按鈕,就能聽到用當地方言演唱的《十送紅軍》《八月桂花遍地開》等經典革命歌曲,鄉音鄉韻中傳遞的軍民魚水情令人動容。這些帶有泥土芬芳的紅色記憶,比標準化的宣傳話語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現代科技手段的合理運用能夠為兩種文化的融合展示提供強大支撐。數字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創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讓靜態的革命文物"活"起來,如掃描一份泛黃的革命家書,屏幕上即呈現用當地方言朗讀的感人場景;虛擬現實(VR)設備能夠帶觀眾"回到"歷史現場,如體驗紅軍在本地山區行軍作戰的艱難歷程;全息投影可以重現重要歷史時刻,如當地群眾歡迎解放軍入城的歡慶場面。某利用聲光電技術的多媒體展項,將本地著名戰役通過沙盤投影與實景模型相結合,觀眾可以看到革命先輩如何利用熟悉的地形與敵人周旋,地域環境在革命斗爭中的戰略價值一目了然。互動查詢系統則允許參觀者自主探索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各種關聯,如查詢當地多少革命遺址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多少傳統技藝被用于革命宣傳等。這些技術應用要服務于內容表達,避免炫技之嫌,關鍵在于找到技術與文化的最佳結合點。
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是兩種文化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各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紅色主題創作提供了獨特的表現語言。可以邀請地方藝術家和民間藝人參與創作,用傳統藝術形式表現紅色內容。如陜北的剪紙藝術可以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的系列作品,蘇繡可以繡制黨的重要會議場景,景德鎮瓷器可以燒制紅色主題的青花圖案。某革命紀念館邀請當地版畫家創作了一套"紅色記憶"木刻組畫,用粗獷有力的刀法表現土地革命時期的斗爭場景,地方藝術風格與革命主題相得益彰。表演藝術也不容忽視,定期在展廳組織地方戲曲形式的微黨課,用觀眾熟悉的唱腔和表演程式講述全面從嚴治黨等嚴肅主題,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這些藝術創作要保持本真性,尊重藝術規律,避免生硬的政治圖解,而是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轉化,讓紅色精神自然地流淌在地方文化的血脈中。
參與機制的創新設計能夠促進兩種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傳承。黨建展廳不應是靜態的展示空間,而應成為黨員群眾參與紅色文化建設的平臺。可以設置"我家的紅色記憶"征集區,鼓勵當地群眾提供家族中與革命相關的老物件、老照片和口述歷史;開設"紅色手藝坊",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如何將革命題材融入傳統工藝制作;組織"少年講解員"培訓計劃,培養當地青少年用方言和普通話雙語講解紅色歷史。某地黨建展廳設立的"黨員承諾樹"互動裝置,讓每位來參觀的黨員都可以在電子屏上留下自己的服務承諾,這些承諾自動生成樹葉圖案投影在象征本地代表性樹種的藝術裝置上,隨著參與黨員增多,"樹木"愈發枝繁葉茂,形象地喻示紅色基因的傳承發展。這種參與式設計既強化了黨員意識,又扎根于地方文化土壤,實現了教育功能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
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設計還要注重時代性,展現兩種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發展。可以重點展示以下幾方面內容:紅色旅游如何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革命老區在脫貧攻堅中的創新實踐,傳統文化在黨的政策扶持下獲得的新生機,當地黨員干部在傳承紅色基因、振興地域文化中的先進事跡等。某脫貧縣的黨建展廳用對比方式展示當地如何將紅色資源與非遺資源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昔日的貧困村如今成為"紅色研學+非遺體驗"的熱門目的地,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這些當代實踐表明,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不是停留在歷史記憶的層面,而是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繼續指導著地方的振興發展。
總之,黨建展廳設計中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需要在尊重歷史真實、把握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設計創意,通過空間營造、內容敘事、科技運用、藝術表現、參與機制等多維度的創新實踐,打造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文化厚度、既有教育意義又有審美價值的精品展陳。這種融合不是削弱紅色文化的普遍價值,而是通過地方化的表達使其更加可親可感;不是降低黨建工作的政治高度,而是通過文化浸潤使其更加入腦入心。成功的融合設計應該像一杯醇厚的地方老酒,盛裝在紅色的革命器皿中,讓飲者既品味到土地的芬芳,又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最終實現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教育目標,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版權聲明: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目的在于傳播,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凡本文章所發布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020-84317499
廣州德科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業從事于辦公室裝修設計,展館展廳裝修設計,歡迎來電咨詢!
粵ICP備08126626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