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中軸延長線上的大紅門地區,一座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標志性建筑即將從藍圖化為現實。它就是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目前,新館的建筑概念設計已進入評選階段,博物館展陳設計、空間功能、收藏研究體系等方面的規劃也在穩步推進。
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58年5月,位于中軸線南段東側、毗鄰天壇的現址主體建筑落成,并于1959年1月開館,成為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1962年1月,該館定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2023年1月,更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
游客在國家自然博物館游覽參觀。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國家自然博物館在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現館藏藏品37萬余件,珍稀標本數量在國內自然博物館中位居首位。不過,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的言語間透著些許遺憾,“受空間限制,我們這么多好東西根本展不出來,現在展廳里展出的只有三四千件。”他指著古爬行動物展廳中的明星展品馬門溪龍骨架舉例,這件身長26米的展品每天吸引著眾多觀眾駐足觀看,“雖然我們已經把空間利用到了極致,但是馬門溪龍的脖子還是伸不太開。”
國家自然博物館現有展廳設計面積為8000多平方米,而根據規劃,新館的展覽面積將達6萬平方米;屆時,該館的年接待量也將在目前180萬人次的基礎上大幅增加。新館將設置展覽陳列區、教育科普區、藏品收藏區等區域,其中,教育科普區的功能將進一步凸顯。孟慶金還是以現館來做對比:“現在我們樓上的‘探索角’活動一位難求,很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這樣的科普教室未來將在新館里進一步鋪開。”在這些科普教室里,館內從事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將擔任授課教師。
“我們希望,未來的新館不僅成為南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也能成為城市的客廳。來到這里,觀眾不僅可以參觀、學習,也可以休閑、娛樂,比如喝上一杯三葉蟲拉花的咖啡,沉浸式感受自然文化的魅力。”孟慶金期待著,未來把新館打造成鏈接中國自然博物館行業與世界自然歷史博物館界的新橋梁,自然科學教育、全民終身學習的大課堂,中國自然類博物館規范化建設的新標桿。
版權聲明: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目的在于傳播,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凡本文章所發布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020-84317499
廣州德科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業從事于辦公室裝修設計,展館展廳裝修設計,歡迎來電咨詢!
粵ICP備08126626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